持续优化上游仍是有机硅行业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4-05-01 来源:行业热点

  有机硅是一种战略性的化工新材料。以化学级金属硅为原料,直接法制备二甲基二氯硅烷为基础,再经不同的聚合工艺,可得到以硅氧结构(一系列聚合物,这是有机硅的主干部分。一般将以甲基氯硅烷和环体、线性体等基础聚合物称为有机硅的上游,各种附加值相对高的硅油、乳液、硅橡胶、硅树脂等高级聚合物称之为下游我国有机硅产业创建于建国初期。在面临严密技术封锁的环境下,为满足国防与军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由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二厂、吉化公司、星火有机硅厂和上海树脂厂等相关的单位自主发展并实现工业化。进入21世纪以来,有机硅发展提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开始面临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上游原料行业的严重过剩以及下游高端产品的供应不足。目前,针对有机硅上游基础科研和工艺优化的投入有减小趋势,业内一部分声音认为应当集中资源努力开发下游产品,暂缓或搁置上游的转型升级。本文则从战略和技术角度对行业发展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应继续优化上游工艺,并对其重要性和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阐述,对行业宏观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0 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与消费国。截至2015年,我国有机硅上游生产企业共14家,硅氧烷产能、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122.4万吨/ 年、73.9万吨和7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8%、5.3%和2.5%,均居世界首位。2006-2015年我国硅氧烷生产份额的变化趋势见图1。继续加大有机硅基础科研投入

  发展基础科研才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根本,靠引进实现不了行业真正的发展。应当重视有机硅化学前沿和现有关键工艺反应机理和工程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一方面行业需要布局未来,一方面要为产业目前的转型升级提供相关依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结成技术创新联盟,对以上方向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通过共同开发、技术共享等方式,推动行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化实践。

  我国有机硅初级产品产能严重超过标准,物美价廉,而发达国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则居高不下。最近10年间,我国硅氧烷从2008-2010年期间年净进口16万吨以上逐步逆转为2015年的净出口0.7万吨。我国有机硅单体行业目前开工率仅60%,过剩产能几乎相当于美国的消费量。如果开工率可提升15%并全部出口,即在国内消费、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净出口12万吨左右,行业开工率可提高到75%,企业的经营情况可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有机硅产品享受13%的出口退税,建议进一步提升退税2-3个百分点,预计2-3年内可将国内企业开工率提高10%以上。

  有机硅用途众多,用量分散,下游厂商众多。随着有机硅行业的慢慢地发展,其在某些领域逐步替代原有材料,变为大宗和主流产品。此外,随着下游需求持续不断的发展, 对材料性能、质量的要求逐步细化,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例如食品接触材料、人体植入材料、电子、汽车、3D打印等领域对材料的性能要求逐步细化。而行业 本身对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法规研究已经不能够满足形势的需要。对此,行业应当格外的重视有关产品质量、测试方法、加工及储运手段、应用方法等方向的标准编制和法 规跟踪研究工作,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外领先的高级人才团队,并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和横向方式给予必要扶持;行业应支持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化工、化学或材料相关一级学科下培养硅材料方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应组织常态化培训班,对企业和科研院所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必要基础知识和工程技能的专业培训;鼓励国内单位承接高水平的有机硅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科研团队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招才引智,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专门人才队伍。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